中國人將家稱為家庭,有家,必有庭。
對于中國人來說,建筑不僅要滿足遮風擋雨、生活起居,還要滿足人們,心理、審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。
所以,院子,既是一個居住空間,也是一個安放心靈的空間。
大多數(shù)人的記憶深處,也總有一個院子的影子。對于在院子里長大的孩子們來說,生活或許清貧,沒有手機游戲、沒有動畫片,也買不起各式電動玩具,但他們的四季里,有水中游動的魚,枝頭歡唱的鳥。有時,它是大人們在晴朗的午后,侍弄花草的私家庭院:生活不再圍繞電視、電腦、空調、洗衣機,而是與花園、鋤草、澆水、養(yǎng)魚、修剪枝葉這些瑣事相伴,吹著自然的微風。待晚風徐徐,庭院已打掃干凈,桌椅整齊擺放,鄰里間的閑聊也漸次開始;或是一家人圍坐在院中,從井里提起一籃沁涼脆爽的瓜果,伴著夏夜的微風,盡享天倫之樂。有時,它是月光下,外婆手持蒲扇、娓娓講故事的農家小院:夜幕降臨,便是納涼的好時光。那經(jīng)年累月打磨光滑的竹椅、竹床與竹席,坐上去、躺上去,涼爽舒適。在這院子里,我們曾感受到最深的親情,揮霍著最簡單的時光,享受著最純粹的快樂。一花一草、一壺清茶、一局棋盤、一個藤椅,再加上一段溫馨的往事,仿佛歲月靜好,年復一年,不知不覺便消逝在這恬靜時光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