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字書法,是中國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它在文人墨客的揮毫下,薪火相傳。
而在風云動蕩的民國時期,書法顯現(xiàn)出了尤為特殊的意義——民族文化之信仰。當時西方文化以各種形式進入中國,這個古老的國度,在她歷經(jīng)了文化的輝煌之后,進入了停滯階段,當時社會的精英,正為國人的自信,謀求一條出路。百年之前的『大時代』,新舊交替、西學東漸,西方文化如堅船利炮一樣,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大地。而鋼筆、鉛筆的日漸普及,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筆的使用程度。 在培養(yǎng)國人美學情操方面,書法也被視為極其重要之角色。梁啟超曾言:『吾中國以書法為一美術,故千余年來,此學蔚為大國焉』。這番言語響徹在華夏土地上,對國人美學價值的形成產(chǎn)生了巨大改變。而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,更以書法為核心載體,對“美育教育”進行了廣泛實施。點滴筆墨,注入到了無數(shù)有志青年的熱血當中,他們明白,此學乃是家國命運之根。林語堂在《中國人》中寫到:『只有在書法上,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』,書法也是中國美學的基礎。書法之于來說,它是千百年來的延續(xù),也是它千百年來的轉折。而書法于任何時代來說,都是中國人的性靈歸所,因為方塊字就是中國人最遠古的圖騰,是每個中國人膜拜的神像。『臨池積久,必自有德』,古人以筆墨入情。書寫的不僅僅是文字,更是一種傳承不朽的文化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