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式庭院的布置離不開坐具的陳設(shè),陳繼儒《小窗幽記》里描繪的:
“寵辱不驚,看庭前花開花落,去留無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
每個文人的性格喜好不同,精神追求也不同,這些不同就使得主人對于庭院的設(shè)計更具有獨特性。那么,中式庭院里常見的坐具有哪些?它們又代表著主人怎樣的思想呢?
圈椅,開放的天性、包容的胸襟盡在其中
“庭院深深深幾許,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數(shù)?!?br data-filtered="filtered"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visibility: visible;"/>中式庭院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清幽、雅致,這一點從庭院的布置中可窺探一二。
幾塊山石前簇后擁,石上纏繞著細密的青苔,白墻上婆娑著娉婷的竹影,與搖晃的掛燈相映增加自然朦朧的禪意……開放而包容,是中式庭院的特色,也是中國文人的特色。
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,外圓內(nèi)方,諳和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品德,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(nèi)在有所堅持。
圈椅最明顯的特征是圈背連著扶手,從高到低一順而下,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,感到十分舒適,頗受人們喜愛。明代圈椅造型古樸典雅,線條簡潔流暢,放在庭院更增雅趣。官帽椅,承載文人精神世界
人們對于官場有著幾千年的執(zhí)著,《論語·子張》說“仕而優(yōu)則學,學而優(yōu)則仕學而優(yōu)則仕。”
中式庭院里的官帽椅就是對這種官場文化的崇拜的展現(xiàn),它們不僅僅是為了美觀,更訴說著主人的抱負或自詡。
明清坐具中最具“官場”性的一個是放在廳堂的太師椅,另一個就是適合多個地方的官帽椅。
官帽椅采用了宋代官帽的造型,其文化內(nèi)涵自然也是和宋朝的官場文化有很大關(guān)系的。南方地區(qū)此類形制的椅子多不出頭,又稱為南官帽椅,及至后來,南官帽椅慢慢的衍生出“隱士”、“大儒”的代表文化。
而北方地區(qū)的多是“京官”,在天子腳下,升遷的機會更高、油水更足,又因“四出頭”與“仕出頭”諧音,因此就用了四出頭形制,稱為四出頭官帽椅。建筑與家具、環(huán)境的協(xié)調(diào)是文人雅士所重視的,它不強調(diào)流光溢彩的奢華,而以樸實高雅為第一,深信“景隱則境界大”。中國古代文人決不因為有了獨善其身的園林,有“無事此靜坐,一日如兩日”的官帽椅就作罷,他們還需要有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。
繡墩的韻味不僅僅在于形制的秀美與工藝的復雜,更多的是其自身所散發(fā)的女性氣韻,它不同于其他方正、威嚴的“男權(quán)”坐具,而是充滿了女子的柔和與婉約。同樣是文人,有的喜歡追求名利,有的喜歡紅袖添香,也有的喜歡隱逸山野。
灑脫的文人,追求雅致卻不苛求極致,小小的一方庭院,將自己喜歡的花草樹木全都放進來,看起來雜亂,卻是內(nèi)心所追求的灑脫自在。對于曠達的雅士來說,不需要圈椅、官帽椅等“高大上”的椅具束縛己身,也不需要繡墩這樣綿柔的椅具來軟化身心,幾張小小的,能夠自由移動,隨手取用的交杌就足矣。